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2023-09-27 杜甫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1

  《杜甫传(图文本)》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我们接近,让我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和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2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3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4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 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5

  从小到大,阅读学习了不少杜甫的诗词,曾以为他是个如李白一样旷达洒脱的热血文人,后来发现他也是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人。杜甫的诗称为史诗,当之无愧,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之才,7岁时就已经开始吟诵诗歌,“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当时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真实写照。就像一句话所说,成功的花朵开在有准备的土里,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得是跋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先是由北方南下去游吴越,后又向北游齐赵。曾经先后和苏源明、高适等人呼鹰逐兽,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

  《饮酒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一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杜甫与李白相遇相知相识相惜,二人畅谈人生,相见恨晚。杜甫此时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也穷困潦倒,所以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出路,他在被李白豪迈洒脱的风度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吸引的同时,也被他学到求仙的生活所感染。杜甫对李白的那种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精神的赞赏与敬佩溢于言表。

  35岁以前,是杜甫读书和漫游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

  读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困守长安开始的。

  杜甫出到长安,漫游时代的浩方情绪还没有消逝。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逐渐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所以他的长安前期的诗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情。但他知道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杜甫曾经想到退隐,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地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仕途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堕落,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更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从而在中国诗史上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现实主义杰作。

  从35岁到44岁,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唐王朝从此以后由盛而衰,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一片风雨飘摇的景象,而杜甫也亲身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几句、入蜀的行程。

  因为他的屡遭贬斥,使他能够多次获得深入广大贫困人民生活的机会,他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悲惨景象,他同情受苦的人民,他号召人们奋力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一方面同情人民,大力揭露兵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但另一方面还是积极鼓励广大人民去参战。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陷贼与为官时期,在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可以说是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从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杜甫离开了哀鸿遍野干戈扰攘的中原,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但不论生活上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在漂泊期间的十一年内,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诸将》《秋兴》等作品。

  杜甫年仅59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是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6

  杜甫精神照亮后代,宽容和同情拯救这个世界,西方美国一位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他认为孕育杜甫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荷马史诗》希腊文化文化更为伟大,河诗缺乏这种精神。

  郭沫若评价杜甫“嗜酒如命”,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喝酒,可能是误解。但杜甫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核心的最基本的对儒学的那种依恋、那种理解、对儒学精神的那种实践从没有抛弃过,一直到最后,从四川到洞庭湖到生命最后关头仍称自己为“天地一腐儒”坚持自己的操守,始终如一的信念。

  诗圣的称号提出是明人王嗣?在他的〈杜臆〉首次提出来,但观念是宋人提出来,集诗歌的大成。孟子对孔子集大成。宋理学家对历史、对人评价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再是审美判断是第二位。杜甫都具备,最核心是道德判断。

  “诗成吟咏转凄凉“。杜甫首先是一位诗人。把生命都融化进去的态度。不象某些人在某些阶段或其它,而杜甫整个一生都在写诗。把写诗当作一生的'事业在追求,对诗歌千锤百炼、孜孜追求。要获成功,必须全身心去做,融入进去,杜甫即是这样一个人,写诗是一个最重要最崇高的事业。当代诗人”艾青“称诗歌为”文学中的文学“,是最具文学本质最具文学功能的最集中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对朋友李白的评价。也是对他自己的评价。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7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8

  近日,拜读了冯至教授的代表作《杜甫传》,一个被后世誉为“诗圣”的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我眼前逐渐立体丰满起来。我感受到了他的浪漫质朴,沉郁悲哀,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流传至今仍璀璨夺目。

  杜甫出身于官僚家庭,衣食无忧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接受了完整的儒家传统教育,他的聪慧和好学让他在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读万卷书”为他积累了更多的学识与底蕴。出入上流社会一些社交场合,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见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开阔了他的眼界。

  青年时期的杜甫,曾用十年在吴越与齐赵间长期漫游,通过“行万里路”饱览了大好河山的壮丽美景。丰富了生活,增长了阅历,用身体力行感受这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变迁,裘马在身的他是浪漫而轻狂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也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这个国家和人民充满了热爱,也为他今后的伟大奠定了萌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健壮雄浑的诗句便是以此为发端,不断出现在他的笔下。

  结束漫游回归科举的杜甫考试落榜后,为求取一官半职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得不到赏识且处处受到排挤与压迫,随着父亲的去世,生活愈发窘迫,这个时期,国家正处于乱世之初,奸臣弄权,穷兵黩武,人民的生活也困苦不堪。杜甫遏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自此,一系列质疑战争,讽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屡现笔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也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是他对自己在长安辗转九年求官生活的总结,使他在思想的进步上和艺术的造诣上都更进一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开始了流亡,颠沛流离,亲友相隔。他长期置身于下层,有一颗悲天悯人的爱民之心,有着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也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切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乱的民不聊生、官吏的残暴以及至亲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了诗中,描述民间疾苦的“三吏”、“三别”,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有着他对百姓穷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兴亡的深深思虑。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不同地方的长官。那次,他担任一个管理军械的小官,处理完公务回到家,却发现最疼爱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丧子之痛不禁让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吃饱穿暖,有个固定的居所,这些在我们眼中看来不过是些轻而易举的小事,可在当时却是难上加难,身处茅屋却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了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正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他淳朴厚重的诗风;正是他个人的遭遇使他不由得生发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虽破受冻死亦足!”的仰天长叹;正是从他的诗中,我们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处于幸福之中的我们更应加倍珍惜。

  读完《杜甫传》,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杜甫忧国忧民,欲报效国家而得不到赏识与重用,替黎民百姓呼号却无力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晚年生活困窘,颠沛流离,但他的作品却能使读者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因为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乐观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感染着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读书人的理想。杜甫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我们记录了一个蘸满血泪的时代。杜甫是不幸的,所处的时代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社会的动乱让他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而我们是幸运的,大唐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员,造就出一个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

  在新时代的我们亦应如杜甫一般胸怀天下,以复兴为己责,以强国为己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现在的我需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合上书,默默吟诵着杜甫名篇佳作,这时的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杜甫的一吟一诵,一笑一叹,生动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此刻心灵相通,我告诉他,现在您的愿望早已实现,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国家强盛。此时,杜甫点着头,一手捻着胡须微笑着对我说,他看到了,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下,一切都越来越好·······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9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10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11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题记

  他春夜听雨,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观月思乡,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胸怀大志,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忧国忧民,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诗国闪耀的星辰,亦是长安城里忧伤的年轻人。

  读杜甫——俯瞰尘世间,写尽了悲苦,满心愁绪却依然坚强的诗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岁月也不能磨灭他的故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便向我们述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优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从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继游吴越后的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等优秀诗作,其中《望岳》更是流露出诗人少年时期不平凡的抱负。

  杜甫在三十五岁时来到了规模宏大的长安城,他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效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冯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带来的是诗人的幸运。

  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这条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自己的诗作,但都没有回音。

  直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已离开长安,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花费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想要在城里扎下根来,但终于没能成功。他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就是他与这座记忆里繁华富足的'城市的永别。

  杜甫到华州的时候,安史之乱远未结束,他在《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乾元元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诗“三吏”。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里有着盛唐的繁华盛景,也有着战乱后的残破凋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冯至先生为杜甫立传,为杜甫为文,试图用《杜甫传》为读者细细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立体的爱国老诗人形象。

  在《杜甫传》的最后一章,冯至先生以悲痛的笔触描述了杜甫惨痛的晚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杜甫即使日暮穷途,依旧爱国爱民胜过自己的伟大精神,让人动容。

  这就是冯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挥毫泼墨,纸张记下的都是岁月的伤以及报国的愿。读完《杜甫传》,我深深感动,合上书,轻轻抚过封面上“诗圣”二字,内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涌动。

  或许杜甫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不会被人们永远流传下去,但就像《杜甫传》中所说,他曾记挂苍生,现被苍生记挂,他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早已被后人铭记于心。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12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 13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 相关推荐

【杜甫传优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杜甫传读书笔记06-06

最新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12-14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04-13

杜甫传原文与翻译10-25

杜甫传原文翻译04-20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翻译04-15

杜甫的优秀经典古诗12-12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8-31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04-18

杜甫的优秀经典古诗3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