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020-08-23 河中石兽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布置作业。

  背诵《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课文通过给我们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讨论法。

  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等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哪一杯水先结冰?

  师: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的说是一起,实验证明应该是热水先结冰,那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初三的学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将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为姆佩巴效应,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一个故事,纪昀,字晓岚,我们又叫他纪晓岚,介绍作者及作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和参考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完了,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对字音和句子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接下来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不会的字标注一下。这篇课文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这几个生字(纪灯片展示)。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慢慢的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好,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我们在文中读到了哪些人物呢?

  生: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师:他们在争论一个什么话题呢?他们争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来。

  生:在第一自然段。

  师:很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的这几个字怎么翻译呢?(这里有一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并字在甲骨文中怎么写的呢?形似两个人手拉手,所以翻译为一起)。现在谁来翻译第一句谁又来翻译第二句呢?我们一起来翻译第三句。

  生:翻译

  师: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求石兽于水中)=(于水中求石兽)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称为倒装句。寺僧到底还是找不到石兽,最后是按照谁的方法找到石兽呢?

  生:老河兵。

  师: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师:请同学们划出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果于数里外得之。(果然在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师:很好,在翻译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句子我们要倒过来翻译,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称为倒装句,其中所补的“之”为文中省略的部份,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同学们老河兵是在哪里找到石兽的?文中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注意:于上流求之(在水的上流去寻找石兽)。同学们这又是一个倒装句,马上还原,会还原吗?这就叫做学以致用,很好。接下来我们想想一般情况下,我们丢东西到河里,一般思维都会到河的下流去寻找,那么老河兵他为什么要到河的'上流去寻找呢,他的理由是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老河兵的这个理由很长,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老河兵的理由大声的翻译一遍,有困难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开始。现在哪位同学能帮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同学们清楚了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石兽转动的动画演示过程。(幻灯片展示动画)现在我们已经把文中最难理解的句子解决了,老河兵按照自己的方法找到了石兽(当然这种方法是在沧洲也就是河北地区,河北乃平原地带可用这种方法,那如果在山区急流险滩又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看看还有两个人,首先我们看看寺僧,写寺僧是在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寺僧又是在哪里找到石曾的?理由是什么?

  生: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

  师:寺僧找到石兽了没有呢?

  生:寻十余里无迹。

  师:那么讲学家呢?讲学家又是在哪里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把讲学家的理由划出来。讲学家找石兽的结果怎样?

  生: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师:同学们我们把讲学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来读一读,认真的看一看这两个理由有没有什么发现?讲学家比起老河兵的理由少了点什么呢?讲学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有相似的呀!那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而讲学家没有找到呢?

  明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他们都注意到了石兽的性质和泥沙的性质。

  老河兵常年生活在水边比较有经验,他对这类事物的性质都规律都很了解,所以他找到了而讲学家没有找到。

  师:所以我们说老河兵还考虑到了水流的因素,而讲学家只考虑到了石头与沙子的性质。我们来看纪晓岚的很多作品都记录了他很多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幻九:纪晓岚的很多作品都记录了他很多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纪晓岚对这件事也有一个总体的评论,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接下来我们请男同学来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幻十一:

  读书明理

  思考明智

  实践明知

  师: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事呢要注重实践,做人呢要谦虚低调一点。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几句话希望大家象纪昀一样多读书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实践明知。这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请同学们休息!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3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 并 阅 棹 设帐 物理 是 携 耳 确论 湮 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

  明确:

  (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3、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把这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设计

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3.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河中石兽》

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6.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设计内容

7.教学设计范文:《河中石兽》教案

8.《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优质

上一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下一篇:《河中石兽》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