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2021-01-05 李清照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2

  今天虽说是周末,爸爸妈妈却一大早就忙开了。

  “平时难得有空和朋友聚一聚,这次你舅舅回来,正好是星期天,一定要把他请到家里来玩。你可要好好表现表现啊!”我的爸爸一边看着舅舅发来的短信,一边兴奋地对我说:“知道啦!”我有点不屑一顾地说,因为我正在给我的小狗“白毛”洗澡。

  大约九点十分,我的舅舅和阿姨到了。阿姨还带着两个小孩,一个大约五岁,另一个也就六七岁吧。我的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为了防止那两个小孩捣乱,于是,看守小孩的任务则光荣地落到了我的肩头上,我当然“义不容辞”啦。好吧,因为不是“白干活儿”,奖励是两块巧克力。

  我带着两个小孩东转转,西瞧瞧。不久,便到了午饭的时间,大家都围在一起。不一会儿,妈妈端来了平常都吃不到的食物,大家边聊天边品尝各种美食,大家都吃的很开心。在饭桌上,饥饿难忍的我更是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不大一会儿,大家都吃饱了,喝足了,但是,饭后的情景却是让人不堪入目:菜上的油、汤洒了一地,桌子上摆满了花生壳、蚕豆壳。爸爸妈妈出门送他们去了,我正好有时间打扫卫生,是时候派出我的“卫生将领”们了。我首先派出了我的“先锋”抹布,抹布先锋将桌子上的敌人——垃圾一扫而空,然后用我的扫把“大将军”,把糖果纸和它们的“近亲”零食袋、餐巾纸扫入他们的“家”——簸箕,最后请出了我的“得力干将”拖把,把地面上的油渍都一一仔细地拖掉,全部的垃圾都被我这个“元师”一举歼灭,整个屋子终于又恢复了平日的干净、舒适和整洁。

  看着这整洁的屋子,我心里不由得有一种成就感。正在我满脸疲惫,可能随时就“晕倒”的时候。爸爸妈妈送完我的舅舅回来了,看到我和干净的屋子,嘴巴都不约而同地张成了一个大大的“0”形,嘴巴张得简直可以装得下十个鸡蛋,我显然已经没有力气鄙视他们了。爸爸首先回过神来:“儿子,你帮我们大忙了。”妈妈抱住了我高兴地说:“儿子,你真了不起。”我不好意思地推开了妈妈,说:“你们也忙了一整天了,我现在长大了,也该给你们放个假。”望着妈妈欣慰的眼神,我会心地笑了。

  瞧!真正的长大是懂事,关心体贴别人,获得别人的夸奖,可不是只有年龄的增长呦!同学们,你们都长大了吗?

【【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2篇】相关文章:

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赏析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5.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7.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

上一篇: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原文及赏析 下一篇: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