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2020-11-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习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9)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今尚在,渌(13)水荡漾清(14)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1),身登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3)空中闻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11)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15)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心惊。嗟(jiā):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3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2.提问:这段是梦境描绘,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一段: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第二段:夜行赏景 浪

  拂晓见闻 漫

  曲径昼游 主

  暝色洞天 义

  第三段:觉醒呐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习,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习,完成相关练习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主要针对预习学案中练习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习学案练习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习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习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习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习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习,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习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5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小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06-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2-25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06-19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09-25

优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09-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范本09-0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案例07-17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06-29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06-15

梦游天姥吟留别01-01

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