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大传读后感

2021-04-05 读后感

  后世评价阳明,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是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小编为你收集了阳明大传读后感,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之前读了好几本有关阳明的书,有中华书局的《阳明与阳明文化》、董平著述的《阳明传奇》,还有通俗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前两册太简易,后一本呢又太妖魔化,典型明代诸葛亮的味道,都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去体认阳明的圣人之意味。

  非常遗憾,真正研究阳明最深入最透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这个人就是冈田武彦。非常幸运的是有人为研究阳明穷毕生精力,亲访八省区八十余县,行程两万里,并且为恢复阳明遗迹【墓碑、故居、书院】亲自捐款而且募捐,这个人也是冈田武彦。冈田先生倾毕生精力研究阳明学,终为阳明学之一代儒宗。自1977年以68岁高龄始,到2002年93岁止,历时25年,完成了88万字的《阳明大传》,2004年以95岁高龄辞世。这个人、这本书、还有这个人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应该让我们中国人惭愧。这并不是一本出色的文学书籍,但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研究阳明方面最好的著述。比较详细记述了阳明的历代先祖,非常详细记述了阳明心学发展史,不惜浓墨重彩叙述儒学的历代沿革,详细记述了其足智多谋、赫赫军功,而从前的有关书籍关于阳明的军功描写,或者让你觉得那是阳明运气好,无非就是三次剿灭土匪、一次平定宁王的乌合之众行凶作乱而已;或者让你觉得不可信,类似妖魔化的能掐会算的诸葛亮;而本书关于阳明的军功描述让你我觉得可信。

  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角度,这书给出的答复是让人信服的,作为阳明的传记,这书是成功的。我个人感觉要讲这三不朽的话,孔子也不及之,孔子仅仅是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读这本书,与读曾国藩时感受完全不同,感觉曾国藩高出我们常人的地方不是智而是韧,而阳明高出常人的地方数不胜数,高度也无法丈量,唯有用高山仰止来表述。阳明之后的有明一代,心学代替朱子学成了学术主流。但至有清一代,心学在中国渐入式微,反而在东瀛日本兴旺起来。原因是,清军大举入关时,大批心学传人自愿投入到反清复明当中,失败后他们不愿降清,只得流亡海外,其中以朱舜水为代表的心学传人到了日本,心学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说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有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但该书没有提及,未知真假。这也就难怪,研究阳明最权威的居然是日本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了。“故处今之世,孔孟之外,当首推阳明;而欲借他山之石攻吾之玉,阳明学失于我国而求诸异邦,舍冈田武彦又何者哉?”

  为了读这套书,通过天宇读书,听了14集的《阳明大传》讲解好几遍,听且看了百家讲坛《传奇阳明》,看了《明朝十六帝》、《明朝十六臣》;看了度阴山的三卷本《知行合一阳明》启发颇多,其中天宇先生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的确高明,非常非常的透彻,而度阴山对阳明的理解也很独到,他的书可作为普及书读物。谈谈这本书的几点印象与看点。

  一、作者显然发自内心的敬佩阳明

  喜爱阳明心学,以致于爱屋及乌,阳明祖上从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东晋名相王导,书圣王羲之,到明代阳明的前六世祖,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奇了怪了,这一系列的祖先,个个都是道德完人,这,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明显有作者的爱屋及乌之心在起作用。而且阳明对他的先祖之一的王导的品性就很表示怀疑,认为王导是个伪君子。

  二、在述及阳明的方方面面时

  作者不厌其烦的把方方面面特别是是儒学发展的来龙去脉都表述的异常清晰,这样的表述,经常让人难免有跑题的感觉,但省却了你去翻阅其他资料的闹心。譬如讲阳明心学的领悟历程,先是讲五溺时代: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任侠精神,精通骑射兵法,演习辞章书法并有大成,精研佛道,最终确认了儒学为圣学。

  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从两宋的程颐程颢、朱熹,到元明时期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沿革,都有详细的表述,中间还经常穿插着孔子、颜回的论述,最后顺理成章,发展到阳明心学。这样的表述,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圣人之成圣也就理所当然了。

  思想成功转型的阳明,转而批判佛学、老庄思想,认为佛道弃绝人伦,追求个人的得道超度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这个结论很有味道,的确是佛道的软肋吧。书中有一个关于阳明批判佛教的故事,充分显示了阳明的才智。具体附录二《阳明虎跑寺妙劝禅僧还俗》。但是,对于这种砸人家场子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大千世界,信仰自由,你儒学就是绝对真理吗?天底下没有绝对的真理。

  三、由于书中大量引用了阳明的诗文

  这些古诗文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书读不下去。每次遇到大段大段的古文时,我也是需要两遍以上才能领会。所以,我断定这书绝对难以畅销。但若是研究阳明,倒是省了不少心,因为这书包罗万象,比较全。

  四、引用有关阳明的神奇传说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在引用时也专门做了说明,并不会引起误解,同时增加了书的可读性。

  五、大哲学家阳明与他的先祖不一样

  不是愚忠愚孝的书呆子,他可绝对不会干卧冰求鲤的呆事。书中专门有一段与不贤的继母斗智的故事,很精彩,详情见附录一《巧用智谋惩戒继母》。但类似的事情也给了儒学中的书呆子们攻击阳明的口实,说阳明善权谋计策,阳明心学充满了权术和霸术。但单从最终促使继母悔悟从善的事实看,比他的愚不可及的先祖王祥高明何止万千倍,后世的伪儒学书呆子们根本没资格对阳明横加指责、说三道四。

  六、阳明对科举的态度

  阳明对科举的态度,与当时其他的'某些洁身自好的大隐不一样。圣人之学为己,重在完善自己的人格,而科举之学则重在出仕,但阳明并不排斥科举,把举业比做臣子向君主进献的贡品,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如果不考取进士,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经世济民的理想;同时批评通过科举考试沽名钓誉的行为。

  他说:仕非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认为贫困的人,做不到孝养之责,就应该参加科举。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二次会试失败后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心动为耻。并且他还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

  同时他还说:通过科举学习与考试,最终级的目标是修德,“德业外无事功,不由天德而求聘事功,则希高务外,非业也。”从这里我们看出,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不仅仅是学问、人品、事功,关键的是他对世间事物正确的既灵活又原则的态度,书呆子是成不了圣人的。

  但令人纳闷的是,阳明这样经天纬地的大豪杰,居然特别特别欣赏孔子的弟子颜回和曾点,而不怎么喜欢有事功的子贡、子路。就是因为颜回、曾点的德行好?这两个人一生无成,何得大名于千秋万代呢?

  七、阳明的诗文与书法成就

  首先阳明先生是个大书法家,其书法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继承了远祖王羲之,融合了李北海、黄庭坚和文徵明等人的书风,与同时代的文徵明比,情有余而巧不足。这方面我没有欣赏的水平,只能抄袭前人的结论。

  其次阳明先生是个诗人,书中介绍了阳明先生大量的诗与文。我个人感觉,阳明先生的诗歌,龙场悟道之前期,生活优哉游哉顺风顺水,对人生的体悟不深,整体感觉一般,是在明代也就中上游水平,当然也不乏佳句,如,山行风雨瘦能当,再如,乡心草色春同远;后期佳作多多,可能与生活的磨难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对人生的历练与磨难,你如果挺过来更类似于财富。后来读到钱谦益的评价,居然一致,甚是得意了一把。钱谦益说,阳明的诗歌以龙场前后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刻意为文,后一阶段,龙场悟道,不复在意工拙,为文反多俊爽之气。总之阳明的诗文洋溢着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气质。

  再次,是个古文大家,古文绝对超一流,纳入《古文观止》的文章不过222篇,而阳明先生独占3篇,可以想象其文的水平,其中《瘗旅文》读来涕下,《象祠记》富有哲理,《尊经阁记》大气磅礴,其他的文章也是行云流水般美文,甚至给皇帝上疏的《边务八策》读来也是鞭辟入里、荡气回肠。这个人就是一个中华历史上可遇不可求的大天才。但读古文很辛苦,第一遍基本如同嚼蜡,第二遍才看出味道,想享受要等第三遍之后,如果不读第三遍,就真的白白辛苦一番。

  八、阳明的哲学成就,阳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阳明的心学发展并非坦途,年轻时笃信朱子学,格竹子失败且身体留下病根,转而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最后得罪宦官刘瑾发配贵州龙场,经过生生死死的波折后,终于了悟生死之道,最终实现龙场悟道。

  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沿用的朱熹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是错误的,应该向自己的心内求理,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是年阳明36岁,此后心学诞生、快速的成熟、蓬勃发展起来。

  心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先生主张求道于心,故曰心学。这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阳明心学与朱熹学说的异同以及发展、成熟的详细过程,这也是这书的看点,或者这书时时让人感到枯燥的原因。但如果你想研究阳明心学,那这应该是最好的读物而没有之一。

  九、阳明的教育成就,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凡是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也。”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儒学发展。收门徒,门人弟子遍天下,包括朝廷大员【阳明的上级及上级的上级】、朝中同道同事、在野名仕大儒;办书院,与阳明有直接关系的书院就有七所;授课传业,心学得以风行于天下。可以说阳明之所以名扬天下,与门徒、书院、授课有绝大的关系。这点与孔子类似。

  十、阳明的军事成就,一个天才的军事家。

  一个儒生,不仅仅懂得计谋,而且对排兵布阵的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其能耐真的无法想象。关于剿匪,一般人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是大大的了不起。当时阳明授命为赣南巡抚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烫手山芋,人人畏惧,前任文森宁可拒绝赴任而获罪,也坚决不到任。阳明先生一生四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基本上的策略,十家牌法掐断土匪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不请狼兵避免劳民伤财,自己选拔训练乡勇组成精干的部队,然后以极少精兵对土匪,战而胜之。第一次漳州剿匪,以杀伐为主,几千精兵,不到俩月,斩杀匪徒7600人。第二次赣南剿匪,以招抚为主,基本上一个月多点不战而胜,这两次战役清除了明朝50多年的匪患。第三次对宁王之乱,仓促之间,拼凑队伍,诸般计谋连环出台,搞得宁王七晕八素,一个月用3万军队全歼宁王10万大军,活捉宁王,而自己的损失仅仅68人,让人叹为观止。晚年受命追讨南方诸族的时候,不仅仅使用武力,更多的是通过抚慰让对方驯服。

  总结阳明的军事战略战术,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是,知己知彼,不打无把握之战;第二是孤立敌人;第三是麻痹敌人;第四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第五是严惩首恶,不在多所杀伤;第六是强调军队纪律。阳明的很多军事实践,给予后人启发多多。仔细看看阳明的战略战术,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何其相似。这样的军事天才,只能让人高山仰止。

  十一、阳明为什么不受重用?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阳明,历经明孝宗弘治皇帝、武宗正德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尽管有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原因何在呢?世宗说,王守仁放言恣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世宗认为,阳明肆意传播自己的学说所造成的后果,远不是他的军功所能抵消的。阳明以中等官吏的身份,门生多为朝廷大员【阳明的上级及上级的上级】、朝中同道同事、在野名仕大儒,如果得到重用,那他的影响还了得?皇帝怎么能够不忌惮?

  其他朝中大臣如一心为国、清正耿直的大学士杨一清辈也是竭力反对重用阳明,这书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坚守朱子学的儒生,坚定的认为阳明的心学是异端邪说。杨一清也不例外。通读了全书,仔细思考,阳明心学的问题在于包容性不够,阳明心学既反对老庄与佛教,也反对朱子学说。这就为他的学说树立了太多太多的敌人。刚愎自用、不学无术的嘉靖皇帝排斥阳明心学,陷于教条的朱子学儒生也排斥阳明心学,佛道更是排斥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及阳明先生更应该多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原因。这才是朝廷对阳明始终不得不用,但绝不重用的原因啊。

  十二、孝宗托孤,所托非人。

  史书说,明孝宗算是有明一代屈指可数的贤君,但对边防毫无建树,对阳明的《边务八策》也是无动于衷。临终托付的顾命大臣刘健、谢迁等人,也只是一些忠诚义愤有余、智慧谋略不足之士,武宗即位伊始,刘瑾大打感情牌,轻松打垮了这些所谓的顾命大臣,导致刘瑾八虎擅权。儒家口口声声讲“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那么谏君呢,就可以苦逼与威胁吗?后世儒生居然嘲笑阳明先生的智慧谓诈,可悲。孝宗皇帝的贤字也值得推敲。

  十三、圣人述而不作?

  阳明重在龙场期间,曾写过一部《五经臆说》,没有出版,反而晚年一把火烧了。此后再没有什么专著,若无弟子们编篡的《传习录》,阳明可能就真的只能是个普通的文人了。孔子如此,阳明亦如此,圣人都述而不作吗?这种智慧的浪费殊为可惜。古人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哪里是没有英雄,盖英雄不发声耳。

  十四、道德完人

  因夫人诸氏不能生育,阳明一直到52岁仍然无子无女。直到52岁时,主夫人去世,阳明续弦张氏生子正忆。那个年代的人,即使普通人,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能想象的,何况类似阳明这样的高官大员。佩服阳明的道德情操,圣人就是圣人。

  史上关于阳明的负面记载一丁点儿也没有。但可爱的度阴山同学依据阳明的新建伯府第工程浩大,猜测阳明可能在平定宁王之乱时,发了横财,认为这是伟大阳明的另一面。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试想在宁王之乱后,武宗身边的佞臣一直在找阳明的麻烦,如果真有贪占巨额财宝的事,那不是自寻死路?而且当时,阳明的政敌那么多,阳明心学也从来没有在朝廷占据主导,这样的事怎么会没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呢?所以对阳明的道德财产不靠谱。史书记载,嘉靖皇帝刚上台时,赐阳明新建伯府第,这庞大的府第应是嘉靖同学为拉拢朝臣为之。

  十五、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如果没有兵部尚书王琼的慧眼识英、鼎力举荐、竭力放权,绝不会有阳明的盖世军功。当然,如果没有这盖世军功,阳明仍然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但应该不会让后世之人那么高山仰止吧。韩愈说的好:世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阳明大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范仲淹传》《王安石传》的读后感12-30

离职证明大全03-22

离职证明大全03-22

《王安石传》读后感01-05

《杜甫传》读后感03-22

杜甫传读后感10-12

张爱玲传读后感04-29

《陶渊明传》读后感01-23

《杜牧传》读后感10-07

苏轼传读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