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乡中国有感

2024-04-02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城乡中国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城乡中国有感 1

  花费月余时光,《城乡中国》一书终于读完。

  愚钝的我到终了才发觉此书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大不同。费孝通老先生发表于1947年的西南联大教义《乡土中国》,与出版于20xx年的《城乡中国》之间差出了整整70年,也恰好差出了新中国的成长史,两本书讲述了不同时代的两个中国。

  以城为主的当下,农业文明主色调下“乡土中国”的基本元素还在,但“宗法制”根基却已在市场大潮中被弱化,工业化、城镇化大势下依托大、中、小城市集聚经济要素谋求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主流,与传统农业文明作别,乡村地区的农业文明也在各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探索中悄悄发生改变,二者着实已有天壤之别。

  《城乡中国》这本书,基本上把建国以来我国地权演变讲得比较清楚了,而其对农民土地权益之所以处于劣势地位的法治分析、农地入市的路径与各地探索、农民式的土地权益维护办法等都有着精细入微的观察和表述,令我这样的门外汉读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土地管理体制、真实世界的土地流转交易和城乡统一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性等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毫不夸张地讲,此书描绘了一幅建国以来真实世界中国家地权演变的生动画卷。从单位图书馆借来此书时,由于并未读过周其仁教授的著作,我是打着随便翻一翻、看一看主意的,看完后,却打算买一本,权作重要资料文献以备后用。

  因为,一来当下政府全额财政收入中约一半是土地财政收入,“政府征地1+1交易制”并存的农地入市双轨制仍在发挥效用,全国性的城乡统一土地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土地这个无比重要的经济要素还未能实现市场化配置,是重要的改革领域,值得关注;二来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副产品由统购统销走向市场化、1983年国家“1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等重要改革后,以建立“同地同权同价”城乡统一土地交易市场为目标的改革,可以说是我认知范畴内农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事关乡村振兴大计,不可不察。而这些在《城乡中国》中都有追根溯源性的剖析或探究的线索。

  这是我一再推崇此书的珍贵之处,它从根子上把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利弊、各地探索实践从宪法、理论和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运行等都讲得比较清楚了,全面、系统、真实的特点决定了其独有的参考价值。

  对党政领导而言,书中鲜活的案例有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相关决策。

  对研究者而言,书中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可以拓宽视野,深化对国家地权演变中出现诸多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解。

  对企业家而言,书中国家政策制度演变的脉络,也会有助于企业科学决策。

  ……

  这既是作者的作品,也是时代的赐予,需倍加珍惜,读而有思,思而有得,提高认知,益于实践。

  就书中内容而言,我读完有三点具体认识,也一并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一番。

  一是我国现有土地管理体制到了闯关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现行1982年《宪法》从国家根本大法的角度确立了现有的土地管理体制框架,我国的土地,要么国有,要么集体所有,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入市的主要路径是国家征收征用,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值得注意的是,一来82宪法仅保留了土地转让权,而非1950年《土地法》赋予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来82宪法后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定缩小了宪法“可依法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范围,只允许国有土地转让,而不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自由转让。这是政府土地财政制度(廉价征收农地然后转手“招拍挂”高价卖出获取高额收益)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所在。

  这种违宪的土地财政制度能够行使多年,是我国违宪审查机制缺位、农民宪法权利意识维权意识薄弱、土地财政为启动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大量发展资金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承认其之前积极贡献的同时,在依法治国、尊崇宪法的今日,也的确到了一个可以考虑彻底改革的时期。20xx年1 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此时看,不啻为一种党在新时期顺应民意、主动维护宪法权威的改革安排。城乡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迎来了政治制度关怀。这也意味着现行土地管理体制闯关改革步入了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至少从1998年就开始的浙江乐清市农房入市、20xx年上海浦东的“三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20xx年成渝两地的土地交易所等探索积累的经验将很可能会被党中央、国务院吸纳升华为全国性的具体政策举措,加快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在党中央主动改革安排下,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二是农地入市早已有之,却大多在法治框架外,怎样纳入法治框架赋予其合法性地位,是迟早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浙江乐清市,国内不少城中村盖的小产权房,也大多是通过中介以“地契”形式进行“非法”流转的,而且体量很大。尤其是城中村、城市近郊尝到土地甜头的村民及村民集体,对土地价格上涨是很敏感的。国家法律框架不允许,他们就在宅基地基础上建起了小产权房,以“地契”民间信用契约的形式把房子转让给、租给那些在城市中有居住需求却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外乡人。

  即使素有改革试验田之称的深圳,1992年在对原特区关内农村土地实行“统征”(把那里的全部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20xx年在特区关外实施“统转”(全部关外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受深圳地价翻番影响,20xx年关外“统转”广受抵制,出现了关外地区农民“种房保地”的`“违建”和“抢建”高潮。据《城乡中国》中披露的20xx年深圳完成的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问题违法建筑信息普查资料显示,全市违法建筑35.7万栋,建筑面积3.92亿平方米,用地面积131平方公里。生活在关外“违法建筑”里的外来人口,差不多占到深圳总人口的一半,与关内的“正规深圳”并列,形成周其仁教授笔下的“法外”“法内”新二元世界。这种出现在全国改革排头兵城市的现象,成为各地城市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当然,深圳既然是改革高地,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当然是有探索创新的。比如,20xx年1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优化空间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文件,原村民及其经济实际控制的工业用地,愿意拿出来以国有土地拍卖的,收益可与政府分成。深圳保安区街道的凤凰社区第一个吃螃蟹,与政府达成一致,拍卖土地1.46万平方米,成交价1.16亿人民币,地价款“70%归深圳市政府”,“30%外加建成后物业的20%,归凤凰社区”。同时,凤凰社区还拿自己应得之地价款,购入开发方(深圳方格精密器件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此案例中,深圳原住民的地权,被转为产权清晰的物业所有权、公司股权,成为原住民的可交易财产,政府、土地开发主体、原住民、物业四方利益都得以兼顾。

  三是突破现有土地管理体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也就是说必须严格遵循党中央、国务院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安排,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改革创新现有土地管理体制。

  因为农地转让权的自由,一是需要宪法同意,宪法在我国又是政党意志、人民性和法治权威的统一体,离开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农地所有权、转让权是无法在宪法中体现、在现实中得到保障的。好在,我们现在探讨的农地转让权,宪法没有“不同意”。二是需要政府行政权对农地转让权作出确认、制定市场化交易规则。因为只有宪法授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全社会公认的权威第三方,拥有合法的强制力保护农地产权。没有这一点,“森林法则”可能会大行其道,农地转让将因产权不清晰无法参与市场交易而失去市场基础,无法落实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大市场经济概念中是离不开党和政府参与的,党和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设者。离开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改革,比如机构改革对政治资源的重新配置;离开政府领导下的行政机关自身建设,比如政府职能由单一经济发展到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丰富,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品质,不仅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不可能形成,统一有序、高效运转、成本低廉的法治市场经济也将难以形成。就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而言,破解行政权力对土地城乡二元结构的依赖,没有党领导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无法成行;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政府不对农地搞确权颁证、不建立土地交易所及交易规则,农地入市将仍处于尴尬境地,只能通过民间“地契”私下交易、“违法建筑”等形式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利益了。

  其实,时下由于高层已明确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农民维护土地利益的正当性又多了一重保障。农民完全可以不厌其烦地把村民集体签字的“农地入市”利益诉求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的电子邮箱和地方四大班子(党委、政府、政协、人大)办事机构、乃至诸如周其仁教授这样的知名“三农”专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等渠道依法向全社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力求在党政学商等多个层面形成共识,加快改革靴子落地。

  这不用恐惧、犹疑,是合法的表达,只要表达方式依法而行,尽可以大胆一些。希望农民可以主动维权,加快改革步伐,早日得到更多土地收益,按期实现全面小康,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

  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的秀美画卷中不能没有你们的身影。

  读城乡中国有感 2

  读完《城乡中国》,我深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令人深思。书中详细描绘了城市繁荣与乡村落后的鲜明对比,让我意识到城乡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包括教育、医疗和生活品质等多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导致乡村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这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我认为,要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比如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等。同时,也要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城乡中国》不仅是对现状的呈现,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呼唤。

  读城乡中国有感 3

  读完《城乡中国》,我深感城乡之间的鸿沟不仅是物理距离的遥远,更是资源配置、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差异。这本书揭示了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现状,让我意识到城市繁华背后农村的落寞与期待。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城市的向往构成了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书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制度改革等议题的探讨,启发我思考如何平衡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政策制定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关注的'社会问题。《城乡中国》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激发了我对公平、和谐城乡关系的渴望。

  读城乡中国有感 4

  读完《城乡中国》,我深感震撼。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揭示了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低矮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同时,作者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使我认识到,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多智慧和努力。这本书不仅增强了我对中国城乡现状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于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的思考。

  读城乡中国有感 5

  阅读《城乡中国》,我被书中对城乡差异的深刻剖析所触动。城市,以其璀璨夺目的现代化面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乡村则以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呈现其独有的韵味。然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城市的.繁荣与机会并存着竞争与压力,而乡村的宁静掩盖着落后与贫困。这种鲜明对比让我深思我们应如何缩小这一差距,让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城乡的美丽,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社会一员,我们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读城乡中国有感 6

  读完《城乡中国》,我深感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书中详细描绘了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我被其中一些城乡差距的现实案例所触动,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医疗条件的悬殊差距,都让我对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这本书也启发我思考如何缩小这种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认为,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和谐共进。

  读城乡中国有感 7

  阅读《城乡中国》,我深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城市以其繁华吸引着人们,而乡村则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显得愈发凋敝。书中对城乡差异的细致描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同时,我也看到了国家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做出的努力,这让我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抱有希望。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了问题,更激发了我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考。

  读城乡中国有感 8

  读完《城乡中国》,我深感震撼。书中对城乡差异的深刻剖析,让我意识到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高楼林立、繁华似锦,而乡村却常常显得落后与寂静。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在于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生活便利等多个方面。我不禁思考,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让乡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均衡性的'关注,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当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城乡中国有感 9

  读完《城乡中国》,我被深深触动。书中描绘的城市繁华与乡村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复杂面貌。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代表了现代化的步伐,而乡村的田野、老屋则承载着传统与记忆。这不仅是地域的差异,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碰撞。我感到,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多元和谐共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城乡中国》让我意识到,尊重每个角落的文化与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读城乡中国有感 10

  读完《城乡中国》,我被书中对城乡差异的深度剖析所震撼。作者不仅揭示了城市化进程给传统农村带来的冲击,还指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严峻现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了乡村文化和社区精神的丧失。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配置的不公与机会的不平等,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易被边缘化的农民。只有通过建立更公平的制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读城乡中国有感 11

  读完《城乡中国》,我对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详细描述了城市与乡村在教育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上的巨大差异,让我感受到了城乡差距的真实存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包括了人们的心态和期望。城市的繁华与现代,乡村的宁静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我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挑战,以及国家在缩小城乡差距上所做的努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作为未来的社会成员,我们应当关注并参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 相关推荐

【读城乡中国有感】相关文章:

读《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有感500字10-01

读《乡土中国》有感04-03

读感动中国有感11-04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1-29

(优选)读《乡土中国》有感01-25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02-22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精选14篇)10-23

城乡管理报告11-08

读美丽中国幸福起航有感04-18

读《中国国家地理》有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