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东北四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高考模拟卷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time}}发布时间:2017-11-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sidebar2}}

试题预览

大连市2017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东北四市大连命题人 栾桂芳  王中华  董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阐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往往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论语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好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218.24.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