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第1章学案及参考答案

2022-04-21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第1章学案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第1章学案及参考答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方法】

  诵读法(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课文预习】

  一、音形义:

  茶峒[dòng]

  崆峒(tng):山名,在甘肃。

  暧昧ài èi∶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

  山岨:[ū]

  篁竹huáng zhú

  黄麂:[ǐ]

  嗾:[sǒu]

  二、词语积累:

  ⑵形近字:

  蒿hā(蒿草) 篁huáng(篁竹) 俑ǒng(兵马俑)

  嵩sōng(嵩山) 徨huáng(彷徨) 甬ǒng(甬路)

  缟gǎ(缟素) 惶huáng(惶恐) 涌ǒng(涌现)

  槁gǎ(枯槁) 蝗huáng(蝗虫) 踊ǒng(踊跃)

  三、文学常识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0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章。

  四、初读印象

  1.找出小说中写景的句子,体会意境美。

  2.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并简要分析,体会人物形象的美。(外貌、行动、语言)

  3.找出文中体现当地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朴的人情美。

  4.找出文中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祖孙情。

  5、你是怎样认识作者对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写的?或者说翠翠父母的恋爱观念和恋爱行为对翠翠对爷爷产生了哪些影响?

  6.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

  五、课后练习

  【课堂导学】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和乡民

  2.我们先一起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诵读第5自然段,思考: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作者对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写的?或者说翠翠父母的恋爱观念和恋爱行为对翠翠对爷爷产生了哪些影响?现代的青年人应树立怎样的婚恋观?

  翠翠的出生和成长是人性美的产物,作者对其父母的描写与其爷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少带有几分无奈和哀婉的情调,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反映了作者教育青年人要像爷爷那样理智,不逃避,振奋精神、承担责任。这也是作者所要极力表达的爱和美。翠翠父母的恋爱观念和恋爱行为使翠翠失去父爱和母爱,也使爷爷失去女儿和女婿,给翠翠和爷爷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凄凉、无奈的色调。当我们看到黄狗与翠翠与爷爷在一起时,这种感受更明显。

  ②请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翠翠的语句并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

  第6自然段:“翠翠在风日里成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第7自然段: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3、学生看课后练习四: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的语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8自然段“风日清和的天气……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赏析:通过祖父、翠翠、黄狗的动作描写,以一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图景透露着凄婉、孤寂却又带有浓厚的人情、人性味道。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有时过渡的是……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赏析:通过翠翠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的渴望、孤寂表现出来,构成一幅清纯少女图。

  情窦初开(qíng dòu chū āi窦:孔穴;情窦:情意的发生或男女爱情萌动。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她的处境虽然悲凉、无奈,但她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美;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的心灵美。

  ④作者塑造翠翠这个美好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引导人们去表现美去创造美,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可爱。

  4、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或精神品质。

  ①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第2自然段:“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第3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善良、关爱外孙女、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的长者形象。

  5、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

  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品。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6.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7、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8、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边城》的人物、故事和环境都是美化了的。小说通过生动迷人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作者长期不懈探求的美和善的人性,和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同时,这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和丑恶势力的一种批判,反映了城乡两个世界的不同,教育青年人振奋精神,重新燃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边城第1章学案及参考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近作家,走进作品。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描写手法入手,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给人的心灵以冲击的理解。

  一、魅力作家

  横眉冷对,唤醒民众——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描写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热爱。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二、背景回眸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阿Q正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同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

  重造观念,重铸国魂——《边城》

  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1933年夏,沈从文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孱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写作特色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阿Q正传(节选)

  【审美鉴赏】

  鉴赏点一:分析人物,概括特征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鉴赏点二:品读词句,鉴赏语言

  1.“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2.“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文中“照例”说明什么?

  3.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思维提升】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找出来并分析。

  2.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3.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你认为呢?

  边城(节选)

  【审美鉴赏】

  1.《边城(节选)》中作者没有对景物进行集中描绘,而是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每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这些景物便跳脱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读完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城?

  2.《边城(节选)》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了出来。试结合课文内容,概括这一人物形象。

  3.品读片段,思考: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祖孙二人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4)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4.结合沈从文小说《边城》,分析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维提升】

  5.关于《边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有人认为沈从文的《边城》是作者理想的桃花源,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请谈谈你的观点。

  6.《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注,对国民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但是却为我们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结合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目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课堂检测】

  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节选)》通过塑造阿Q形象,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

  B.鲁迅对阿Q的言行采用了漫画式的描写,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阿Q身上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使文章增添轻松活泼的气氛。

  C.边城茶峒有在端午节捉鸭子、赛船的习俗,翠翠的爱情故事就与此有关。

  D.老船夫与孙女儿翠翠相依为命,生活很拮据,但依然乐于助人。

【边城第1章学案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化石吟》学案及参考答案1311-14

第16课《化石吟》导学案11-12

边城思原文及赏析07-19

《边城思》原文及赏析08-17

《背影》导学案及答案09-25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11-21

《观潮》导学案及赏析11-17

《边城独望》原文及赏析10-15

边城独望原文及赏析07-20

《背影》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1-13

《边城》试卷及答案 《边城》同步练习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