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江花月夜有感优秀

2020-09-17 春江花月夜

  记得第一次看《春江花月夜》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无意中读起这首诗,只觉得朗朗上口,浑身舒畅,其中的意境之优美让我无法忘怀,就把它背下来了,至于其中所含之意,大是不能说出一二的。

  待到大学后的今天,可能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再看这首诗,发现这些简单的文字所描绘的简单的景物是那样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后,深藏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珍视的美好。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远的意境。诗人将深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

  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牵牵绕绕,流荧般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见其思念之深、之

  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关于思念的种种。一般写月的诗表达的是离人思绪,这首诗写月,或许包含着离愁,却绝对不仅仅写离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话问得如此之简单明了,却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体的回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江和月,是与宇宙共同存在的永恒之物,而人,相对而言是多么的渺小;同时因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这种渺小既让我们产生对自身年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不会让人绝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广义的人类群体。从个人的生命来看,美景的永存与自身短暂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对比产生了忧愁,但这种短暂又让景色、让生命显得更加珍贵美好;从人类的生生不息来看,这种又美景产生的忧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从人的眼中溜走,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哀伤。

  的确,“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样的感悟下,孤独的个人同时找到了与空间、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只要有月有江,处处的风景都一样美丽;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们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从而使人达到心境上的永恒与平静。

  诗的镜头由远而近,从广阔舒畅的江面收拢为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思,在明月笼罩的楼台,也应是美丽的相思。妆镜台和捣衣,延

  的是思妇的愁绪。因为有美好温柔的景致相衬,本应痛苦的离愁别绪也变得异常的温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那种望眼欲穿的真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我愿意把她想象为一位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她的思念乘着轻软的月光一直追随着心爱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爱情为线展开的,可以不仅仅是爱情。这段月下思念激荡开的是人类内心都珍藏的感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好。那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表达。如同春江花月夜带来的美感一样,这种感情让思念的人坚持着这份动人的思念,让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情景,有点像苏轼后来吟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无论我们人在哪里,心在一起,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处处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离君。同时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残破,也可以算得上圆满了吧?

  这是一首淡淡的诗,蜿蜒展开的是流动的景物和缠绵的感情。当整个人都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围的时候,必定很容易产生同样淡淡的心境,哀,却平静且满足。

  一首诗,写活了美。有风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尽,落月西斜,就算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独留月光下摇曳的树来回应自己膨胀的思绪,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热爱的。年华易逝和人各一方会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都是因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动人,像这月夜春江一样让人迷恋。中国人在心里思考忧伤,甚至把忧伤的过程当做一种审美的过程,但却不曾绝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开阔恬静,面对世事浮沉,我们能做的,除了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呢?

  纵观全诗,作者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又以月为线索,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衔接过渡顺畅自然,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且写景如梦如画,释理独到新颖,抒情情致深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优秀范文07-18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优秀范文11-03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12-13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10-29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10-29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15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14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4篇05-08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3篇)02-07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3篇01-16

春江花月夜作家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