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梁实秋的评价

2022-10-24 梁实秋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对作家梁实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每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一生作品数不胜数,他热衷于写散文,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作品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千多万字。不过历史上对梁实秋的评价一般都是针对于他的性格。梁实秋的性格也很温和,可能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吧,他不争名,不夺利,把一切都看得很轻。有的人也说他最富有人情味,我想,的确是这样的。从他一篇篇满怀思乡之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也有人说他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他对于自己欣赏的总是仔细品味研究,而对于那些他觉得有些问题的,就会给予很严厉的批评。

  曾经有一次梁实秋在哈弗大学时有人便提起了他与鲁迅的观点不同的问题,因为梁实秋事先并没有准备好,而鲁迅文笔锋利,所以不看结果梁实秋就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还被冠上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帽子,直到去世这顶帽子都没有摘掉。而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章却一直被中国共产党所认同。

  梁实秋的真性情也一直都被很多人喜欢,他敢于追求真爱,当他的第一人妻子去世后,他到台湾小住,偶然间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韩菁清的年纪比他小很多,甚至比他的女儿还要小四岁,是当红的歌星影星,二人虽职业和年龄都差距很大,甚至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梁实秋并没有退缩,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相爱,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韩菁清写信,诉说他对她的爱慕之情,最后两人终于登记结婚。

  梁秋实作文评价

  从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制。”题材是不应该加以限制了,但如何处理题材,却并不是任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用梁实秋的话来说,就是“批评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他要追问的是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质地。”这里,梁实秋所说的虽然是批评家,其实也代表了梁实秋心目中作家处理题材的态度,因为梁实秋心目中,批评和创作是大体一致的,对不符合人性的题材,作家应该通过艺术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说,对通奸这样一件事,不是说不能写,但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以艺术的方法指出,这样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伦理的,这才是正确的处理题材的方法。

  可另一方面,梁实秋又说,“艺术的题材和艺术的方法又绝非可以离开,只有高贵的题材才值得用高贵的方法。”高贵的方法只有高贵的题材才配用,那么,要想创造出高贵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贵的题材了。题材虽不可限制,但题材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才是梁实秋心目中真正的题材观。在《现代文学论》《论诗的大小长短》《诗与伟大的诗》等文中,梁实秋一再强调,伟大的艺术作品当有一定长度,这其实是他心目中这一观点的`折射。梁实秋看到了作者在处理题材上应起的积极作用,却又人为的将作品的题材划分为上中下几等,这是由他的贵族主义思想决定了的,可以说,梁实秋骨子里的贵族主义精神注定了梁实秋的文艺思想走不出这样一个怪圈。

  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但梁实秋拓展了绝对真理的范畴,强调普遍人性,更偏重实践理性。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从以前的浪漫倾向和唯美倾向转到传统的、古典的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白璧德的思想为梁实秋反思了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理论资源,也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而梁实秋思想中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这为梁实秋认同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人性论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说到:“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至于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发生怎样的关系,是受时代的影响,还是影响到时代,是与革命理论相合,还是为传统思想所拘束,满不相干,对于文学的价值不没有关系。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在这里梁实秋说明了文学价值之所在。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现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这种文学价值观确定了他的文学目的就是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正如他在《文学的纪律》一文中说:“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超验存在显露自身的一种独特方式,艺术与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这些对现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关于文艺的思想的一个共同点在于:文艺要显现普遍性,要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实秋所说的文学要表现普遍的人性和他们的理论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其基本思路与他们是相通的,这就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的现代意义所在。

  文学批评

  梁实秋认为,文学批评不是鉴赏,而是判断。他说,“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判者乃分辨选择之功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这个普遍的固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梁实秋说:“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举。”接下来,梁实秋分析了批评的目的:“文学批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否定。”换言之,批评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作价值判断,指出哪些作品是伟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评家还需指出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伦理的,他们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实秋所说的伦理,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梁实秋一生都是儒家伦理的信奉者,他说,“儒家的伦理,在我看来,大致是不错的。”而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学批评家才能够做到,因此,梁实秋认为,只有批评家的批评才是批评的正宗,“批评家的意见无论其与民众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总是那一时代的最精到的意见。”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他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享誉国内外,却从不骄纵自满。

  他被冰心称为是“花一样的男人”,因为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既幽默又优雅,总能把最平凡的人间事写出味儿来。

  介绍

  1903年,梁实秋出生在一个富足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梁咸熙不仅是一位秀才,还是清政府最早送往国外学习英语的主要人才,是当时思想开放的进步人士。在父亲的影响下,梁实秋对英语和外国很感兴趣。

  1923年,梁实秋在清华毕业后,便前往美国留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梁实秋留学归国后,和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了《新月》月刊。这个时期的梁实秋只是中国文坛上二十多岁的新人,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而后来逐渐被众人所知,不得不归功于他和鲁迅那场著名的长达八年之久的激烈论战。

【对梁实秋的评价】相关文章:

梁实秋对冰心的评价10-31

梁实秋对徐志摩的评价09-17

梁实秋评价冰心10-19

梁实秋雅舍小品评价10-29

梁实秋的简介08-02

梁实秋《送行》08-23

梁实秋语录精选08-23

梁实秋在北大11-30

梁实秋的作品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