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2020-07-01 孟浩然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 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

  (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

  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

  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明确: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渔梁争渡,热闹喧哗的尘世生活是动景(抓“争渡喧”的“争”字);鹿门隐居,宁静寂寥的隐居生活是静景(抓“开烟树”、“岩扉”、“松径”、“寂寥”、“幽人”等关键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明确:前四句对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超脱,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恬静、悠闲、寂寥的隐者形象。

  ③缘景明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表现了诗人自在、恬静,闲适的隐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无奈的情感。

  (四)感受形象美、形式美(美读)

  1,感受形象美。①学生读李白的《赠孟浩然》,概括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明确: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孟浩然面前都有一种陡然被其高尚的人格所倾倒,可见孟人性的崇高了。②如何看待孟浩然的归隐?他是否有过心灵的挣扎?明确: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一多)。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一般人的隐居是在逃避,在不得志时,退而求其次,而盂浩然则把隐居当做自己的一份崇高的理想追求,一份精神信仰,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傲视凡尘,超然物外。

  2,感受形式美。再读全诗,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感悟盂诗平淡自然的风格。明确:孟诗语言平淡。读来却有神韵,正应验了李白的一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 课内对比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三)

  读王维《归嵩山作》探究意境,把握情感,并比较两首诗诗境的异同。同:恬淡、优美,向往归隐生活。异:盂诗意境质朴、轻淡;王诗意境绚丽。

  五 课堂总结

  鉴赏常用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白描、衬托、对比等。(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2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知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诗歌内容

  ①、朗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朗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朗读并分析第3句

  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朗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课后反思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

  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

  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问题点拨:

  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

  夜“夜”表示时间,

  归“归”表示事件,

  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

  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

  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

  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

  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

  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

  讨论明确:

  周末回家 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3、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推测《《夜归鹿门歌》的内容:归鹿门的心情,归鹿门途中所见,归鹿门后的情形。

  4、学生参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测。

  5、学生再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6、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教师板书。

  意象

  钟声黄昏渡头沙岸江村

  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

  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给画面命名。﹙教师点拨:可以以时间地点为标志给画面命名。﹚

  教师板书: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3、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思考画面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适时点拨引导﹚

  赏析画面一

  点拨问题1:对于钟声和喧闹声,诗人更向往哪一个?

  ﹙启示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回顾孟浩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更向往鹿门,因从注释可知孟浩然少时曾隐居鹿门。

  点拨问题2:从诗歌中能否找出依据呢?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乘舟归鹿门。

  由“亦”联系拟《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亦”启发引导明确:世人回家,诗人也回家。同时归途,方向不一样,志趣不同。世人只求的是世俗人的快乐,故争渡回家,诗人向往的是山寺的寂静,山中的清幽,所以乘舟归鹿门。

  小结画面一:描绘了悠然的钟声、喧闹的渡头,营造了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嚣之境,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悠然脱俗、向往归隐的情感。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 情感

  悠然 ﹙对比﹚ 悠然

  喧闹 脱俗

  赏析画面二

  点拨问题1: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怎样的意境?

  特点:皎洁朦胧幽僻清幽

  意境: 优美 寂静

  点拨问题2:诗人喜欢此处的景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诗人陶醉于优美、寂静的环境中,忘乎所以。物我暂时融为一体。环境清幽,诗人内心也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仿佛超脱世俗。

  小结画面二:

  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朦胧的烟树、幽僻的岩扉、清幽的松径,营造了山中幽美寂静的意境,月夜山中寂静优美,生活在此的诗人,内心应当是宁静超脱的。抒发了作者隐逸的情怀。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 情感

  优美 寂静 宁静超脱

  4、归纳缘景明情的思路。

  意象—特点—意境—情感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点拨问题1:“夜归鹿门歌”中的“归”仅仅是回鹿门吗?

  讨论明确:从日落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渡口喧嚣到山中清幽。实际上是从世俗到归隐的道路

  教师板书:人归心归,由世俗到隐逸。

  点拨问题2:诗中“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讨论明确:诗歌的最后的两句,营造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诗人在这里,与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生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山隐居图中感受到诗人隐逸志趣下面隐藏的进仕无望的一点孤独感伤。

  教师板书:孤独感伤

  五、学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六、比较《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

  学生讨论明确:

  共同点:

  1、体现诗人的隐逸志趣。

  2 、景物和诗人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不同点:

  1、《夜归鹿门歌》前后情感一致,《归嵩山作》前后情感有变化。

  2、《夜归鹿门歌》多用白描着墨轻淡,《归嵩山作》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布置作业: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反思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2.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教学设计

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5.《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6.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7.唐诗《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8.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及鉴赏

上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下一篇:《哭孟浩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