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古老养生秘法

2023-11-14 内经

  从古至今人类寻求养生长寿之道从未间断过,想要长寿,一定要研究养生,而《黄帝内经》首先讨论中医养生之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经古老养生秘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内经古老养生秘法

  《黄帝内经》提出,天有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与三阴三阳及五行对应后,分别为太阳寒水,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厥阴风木。人身之中的火,本来就是与天地相应的,但是如何调动体内的火,来实现对邪气的抵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调整,激发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力量。

  实际上,呼吸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说,吞咽是滋阴的妙法,那么呼吸就是壮阳的绝招。

  人身无非就在呼吸之间,而呼吸是有定数的。《黄帝内经》有云: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也就是说,呼吸推动营卫之气的运行,并且一日一夜周身一次。

  如果我们在没有病的前提下,也没有刻意的去调整,正常人的定数就是一呼一吸脉行六寸。如果我们调整呼吸,将一呼一吸的时间延长,原先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如果延长呼吸时间,调慢呼吸的速度,实现一日一夜呼吸6750次,也就意味着这种呼吸方式,两天的呼吸次数是正常人一天的呼吸次数。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真的有定数,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呼吸的次数,来改变生命的定数呢?如果要通过科学实证,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答案。

  那么这种情况是否现实呢?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如果不是修行之人,我们每天面对无数的压力,情绪也经常失控,这个时候如果每天调慢呼吸,就会造成缺氧,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所以,调匀呼吸,深吸慢呼,是有条件的,也就是我们内心极静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这种呼吸方式。所以,通过上边的讨论,我们可以确定,起火得长安,一定是在心静之时才能够实现的。

  那么,在时间上是否有什么要求呢?

  我们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但有两个时辰非常特殊,就是子午之时,是阴阳交替的两个时辰。一个是水,一个是火。而人体之中,有君相二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这二火,则分别存在与人身的心肾之中。

  在后天八卦图中,南为离火,北为坎水。在我们的身体之中,上为心火,下为肾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人身之中的水火与天地是相对应的。

  坎水的符号,中间为阳。离火的符号,中间为阴。阴阳交互,所以才有了水火的形态。正常情况下,这个坎水中一阳,被二阴所包裹,为人身先天之本,藏于肾中。所以,虽然人身有二火,但是真正应该起的火,就是肾中的一阳之火。

  水潮除后患,实际上是阴在上而下行。起火得长安,则是阳在下而上行。如此一来,阴在上、阳在下,阴阳交感,则地天交泰,水火即济。

  所以一旦咽下了水,就要升起来火,而呼吸如同火候的阀门,如果这个阀门没有控制好,开大了,就会导致火的力度威猛,强悍,上行的速度快,这就会对身体造成灾难。如果将阀门调小,控制火候,这个火在升起来的过程中,就会温煦我们全身上下。凡是阳所到之处,自然感觉到舒心惬意,百病全消。如果子午阴阳交替之时,我们如果练习着调匀呼吸,借助天地之力,温煦自身,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人的心没有办法静下来,所以这一切似乎成为了奢谈,但是如果你已经生病了,或者是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妨试一下,让自己的心忘记一切,在子午二时调匀呼吸,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

  1、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若是经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疸疮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饮食偏嗜也会影响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过饥或者过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即起居调摄。《内经》强调应当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在一日之中是同步节律的。

  因此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由于人与天地阴阳要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

  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有些人夜间通宵打麻将,白天才睡觉,这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只有这样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长久保持这些合理的作息规律,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去劳作,使“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因此《内经》将“劳倦内伤”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但是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劳”。

  4、精神内守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精神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就是古人推崇的做法。

  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意守、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防病缓老。

  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所以情致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表现过于激烈时,才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5、外知所避

  “外知所避”即对四时不正之气,要恰当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中医养生观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致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故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古书有一案例说:当时天下瘟疫大流行,早晨三人同出家门,结果“饱者安,饥者病,饮酒者死”。这说明正气在发病中也起很大作用,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古代的“伤寒”、“瘟病”、“瘟疫”,近时的“病毒脑”、“SARS”、“甲流感”等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都应以“避其毒气”为主,进行严格隔离,切断感染源,同时宜扶助正气(即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6、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指出养生的法则之一是顺应四时阴阳特点来保健。

  例如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应该锻炼形体,坚持室外活动,进行日光浴。

  调节情致,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调节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调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

  7、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根据王冰的说法“术数者,保生之大论”,就是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中医理论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造了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跷。按跷也称“按跻”。

  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跻,谓捷举手足。”

  可以说,导引为主动运动,以骨骼肌的运动为主,如适当的劳动、行走、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按跻为被动运动,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使他的肌肉与关节等发生运动,包括现在的推拿、按摩等,主要用在治疗各种疾病。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如健康谚语所云:“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 相关推荐

【内经古老养生秘法】相关文章: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09-29

《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11-04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11-18

《内经》养生与美容02-09

《内经》的养生之道06-19

《内经》之冬季养生07-29

《内经》养生理论剖析05-12

内经养生静心要诀11-09

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03-28

黄帝内经立春养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