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阅读答案

2021-03-05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博”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微博”阅读答案1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xx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xx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xx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从最近两条消息写起有哪些作用?(3分)

  14.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5分)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5.第⑦节说一些政府将微博当成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16.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 (3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出一点给1分) 12.(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划线部分不写出也可),(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2分)作比较,(1分)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13.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分)。 14. (2分) 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概括内容方面得1分),与第⑤节的顺序对应(指出对应关系得1分)。(或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1分;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1分)

“微博”阅读答案2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原文: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运用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xx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题目:

  4、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5、“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答案:

  4、C

  5、D

  6、B

“微博”阅读答案3

  微博的活力和局限

  最近,微博成为人们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个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正在中国的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在很多方面对传统纸面或电子媒体,也对新媒体的其他形态形成冲击,其功用正在前所未有地凸显。微博已许多次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在7·23温州列车严重事故的报道过程中,微博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更凸显了微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作为个人的信息平台,微博现在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人们,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越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其他方式,依赖微博接受信息,因此也深受微博中的报道和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个人直击信息、进行报道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它既具有媒体功能,还兼有社交网络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弥漫式的传播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点都让人着迷。它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既是虚拟世界的新宠,又正在对现实世界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微博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扩展了中国舆论的空间。人们关注的许多事实都是通过微博播的,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诸多事实。一方面,它通过网民的力量构成众多信息源,可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最直接的现实,极大地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表达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同时,许多传统媒体的记者或媒体人也使用微博作为了解事实、交流信息的平台,这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便捷的方式。微博还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娱乐业的信息发布、企业的商业营销、生活信息的提供和爱好群体的讨论等等。同时,它也是不少公共事务讨论的空间,如转基因、动物权利、同性恋文化等议题都在微博上引发讨论,给了公众更加深入了解这些议题的机会和空间。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这一点已经为微博的实践充分证实。

  当然,像任何新事物一样,微博也是双面刃。微博上每个人都是发布者,没有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而且微博的门槛很低,只需要140个字就可以。同时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群,他们发布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实。于是微博从一开始,虚假信息就一直是被人诟病的方面。有些时候,一些人为了博取粉丝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一些难以为外人明了的目的而制造虚假信息。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些时候,由于许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愿意选择性地面对信息,因此对于一些适合他们的趣味或想法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也会出现辟谣不如谣言走得远的情况。这样的虚假信息让人较为容易分辨,也较为容易被辟谣。问题就在于如何使得辟谣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到个人。而真假难辨或真假混杂的“流言”,最难以分辨和辟谣,所产生的影响也最难以预测。这些流言有时会利用一个确实存在的事件,但在叙述中夹杂虚假的信息,这所造成的辟谣的成本往往极高,难度也极大,使得许多“阴谋论”“黑幕论”不胫而走,快速弥散,难以将切实的信息传播,传播了也未必被信任。而且往往一个事情辟谣了,就又会编出另外一个相关的谣言。使得辟谣疲于奔命。同时一些虚假信息往往由匿名者发出,而实名的转发传播,使得对实名者的信任而加速传播。在整个流程中实名者无需负责,匿名者无法负责,而虚假信息经过这样的过程就有了快速的传播。

  与此同时,微博因短小精悍,往往需要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会以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者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它激起了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却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整个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的状态。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些当然仍然是可控的,但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及关注。

  因此,如何在微博建立有效的秩序,珍惜微博的平台,让新的文明和新的媒介一起成长,是大家应该共同关注的。这既需要服务商和社会的努力,也需要所有关心和喜爱这个平台的人的努力。(选自《解放日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微博最近成为人们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80后、90后年轻人现在开始依赖微博接受信息,深受微博中报道和观点影响。

  C.微博在娱乐业的信息发布、企业的商业营等各个领域里产生着重要影响。

  D.人们关注的事实都是通过微博得到传播,从而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

  E. 微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它短小精悍,具有弥漫式传播的能力。

  13.下列对微博中“虚假信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微博中的虚假信息让人较为容易分辨,也较为容易被辟谣。

  B. 虚假信息是某些人为了博取粉丝、商业目的等而制造的。

  C.虚假信息是微博从一开始就一直被人诟病的一个方面。

  D. 一些虚假信息由匿名者发出,实名者转发,传播无需或无法负责。

  14.微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正面影响?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15.微博有何局限性?请简要概括作者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2.(5分)B、E(A“一直发挥”有误,应是 “在7?23温州的列车严重事故的报道过程中”; C文中是“更多的领域”而不是“各个领域”;D“人们关注的事实都是”以偏全,文中是“关注的许多事实”。)

  13.(3分)A(“微博中的虚假信息”有误,从下文可知,很多是“难以分辨和辟谣”。)

  14.(4分)①微博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②微博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③微博扩展了中国舆论的空间。④微博使媒体人的工作更为便捷。⑤微博拓宽了行业信息发布的渠道,⑥微博拓展了公共事务讨论的空间。(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15.(4分)①虚假信息多,传播快,难分辨。②观点缺少论证,语言缺乏理性,使言论趋于不同极端,复杂观点难以展开。(每点2分,原文照抄要酌情扣分。)

“微博”阅读答案4

  ①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②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③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④日记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不让外人知晓,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

  ⑤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⑥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⑦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⑧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

  小题1:标题中“微博”指的是什么?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选文第⑥段引用曾国藩的话:“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方能有所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曾国藩开放自己日记的聪明之处。(4分)

  小题4:阅读曾国藩一则“微博”,请你做点评注,跟一下贴:(4分)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

  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仍,不觉过了四十馀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请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馀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参考答案:

  小题1:篇幅短小并抄录公开的日记。好处: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1分),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的观点 (3分)(共4分)

  小题3:曾国藩聪明之处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小题4:曾国藩在怠忽、因循过日时,能够及时反省,认真习字、温书、写作,值得吾辈学习。(意对即可)(共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有交代故事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这里“微博”指的是篇幅短小并抄录公开的日记。好处是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首先我们要找出该句子出现在文中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中心来分析归纳。选文第⑥段引用曾国藩的话:“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方能有所成”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的观点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文章的第八段中提到“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可见“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就在这句话的上面,所以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曾国藩开放自己日记的聪明之处是曾国藩聪明之处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小题4:

  试题分析:跟帖的题型,符合现代的潮流。做这类题型,我们要认真阅读该“微博”,最重要的是分析它的意思,然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把有利于我们的回答出来即可。比如可以这样跟帖:曾国藩在怠忽、因循过日时,能够及时反省,认真习字、温书、写作,值得吾辈学习。

“微博”阅读答案5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曰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1.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3分)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3.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点词意见领袖的含义。(2分)

  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答案:

  1.(3分)答:(1)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2)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3)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

  2.(2分)答: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微博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1分)

  3.(2分)答:意见领袖在文中是指在微博群体中,能有序集中体现无序网民的舆情,能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能改变舆论走向,并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

  4.(3分)答题示例:(1)手机的广泛使用,让通讯变得更加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电脑的普及,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微博”阅读答案6

  阅读《今天你“微博”了吗》一文,完成小题目。

  ①微博出现于20xx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小题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小题2: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某新闻网开展“文明小博客”的活动,“学生该不该开博”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些同学赞同开博客,有些同学持反对意见。请参与讨论,发表你的看法。(至少说出两点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能够创造并迅速传播信息;②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

  ③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每点1分)

  小题1: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微博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它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2分)。

  小题1:示例:①我赞同开博客。因为”文明小博客”的活动能引导我们健康上网,而且开博客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增强我们的自信心。②我反对开博客.因为网上的一些不良内容势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痴迷于博客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必然耽误我们的学业。(观点1分,理由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微博的用途即可。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微博”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谈微博与说理

  徐贲

  ①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下称徐文),曾宪皓先生写了《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下称曾文)的讨论文章。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②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③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④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 扯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对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⑤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⑥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而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公正、客观、不夸张)。

  ⑦这当然不是说夸张(或求痛快)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有效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⑧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

  (选自20xx年12月06日的南方都市报)

  1.第⑧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在原文第⑧节中的处,填上符合文意的句子。(6分)

  2.作者和曾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6分)

  3.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曾宪皓先生认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6分)

  答案:

  1.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引证法有力地指出曾文观点的逻辑错误。(每点2分)

  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语意连贯,大意对即可,2分)

  1.四个方面;①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 ②公共说理的结论与推演的关系 ③否定结论和理解对公共说理的危害性。④以偏概全是不是大问题。(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1.①微博虽然字数少,但是都是结论性的观点,虽然没有推演过程,但是并不代表推演缺位,另外在说理过程中结论比推演重要。(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

  ②微博说理常采用的方式是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不会影响说理的效果。(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

  ③如果微博不能说明所有的道理,还可以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和文章链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评分建议:每点2分) 答案解析: 1.此题考查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微博”阅读答案8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天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参考答案

  6.C.(本题考查对微博粉丝这一概念的理解A项,精通现代媒体技术中的精通不妥;B项,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属于无中生有;D项,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不妥,其目的是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

  7.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传统粉丝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8.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D项,从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这句话可以看出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是没有区别的)

“微博”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5分)

  ①微博出现于20xx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有删改)

  18.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 )

  A 微博 B 微博用途

  C 今天你“微博”了吗 D 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

  19.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20.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2.微博,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玩微博成为一种时尚,玩微博成为一种习惯,玩微博成为一种生活,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之分,文中涉及的多是微博的好处,微博对青少年来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吗?请结合实际谈一谈。(3分)

  参考答案:

  18.C 理由 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做标题,既能概括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9. 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

  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

  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

  20.举例子 列举了几个网上直播的热点事件,说明了微博在互联网生活中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引出说明内容----微博的用途。

  21.不能删。“主要”有“重要”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微博的重要用途,但不是唯一的用途。删去之后不符合愿意,这样写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2.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之分。合理的利用其优势,避其短处,那才能发挥一个工具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利:长见识,欣赏好文字,关注身边朋友,常常把一些读书的心得,简短地记一条微博,记日记。当然只是非常简短地记。用笔记下来的东西,在记忆里才长久。

  弊:影响表达,.影响独立思考,增进知识缓慢

“微博”阅读答案10

  从微博到微信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xx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xx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②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③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xx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且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1:第②段中“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2:(2分)作比较,(1分)拿微博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回顾所掌握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根据文句内容关键信息点如“微博”“微信”来判断,其说明的问题可从作者评述性句子中概括。

“微博”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些冒出来的问题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的要求。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然后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10年前我曾提出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也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进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达到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

  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我想,当前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最近一个时期的很多迹象都提示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各民族都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负有答复这些问题的重大责任。现在自然科学发展很快,人对人类本身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达到绘制基因图谱的地步,科技研究的空间发展已经从地球扩大到了太空。以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就要看我们如何跟上时代,认真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了。我感到,目前正在兴起的文化自觉这股风已经在许多国家中酝酿和展开。我们中国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参与和推动这股新风气。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出现过“人的自觉”,写下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看来21世纪我们将开始出现“人类文化的自觉”了。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在世界上起一个带头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相互接触,使得人们产生了认识自己文化的迫切要求。

  B、文化自觉并非文化回归和坚守传统,而是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批判和改造。

  C、“美美与共”为我们描绘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

  D、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围绕文化自觉的含义及途径展开论证,最后推出观点。

  B、作者用10年前的一句话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体现了这一论题的历史传承意义。

  C、第四段作者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对社会科学的思考,观点具有联系性和发展性。

  D、文末以“人的自觉”与“人类文化的自觉”作对比,论证了当前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文化统一。

  B、《乡土中国》中关于“团体格局”的分析与反思,应属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

  C、只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来源和特色,就能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现世界文化融合。

  D、作者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层面看待中国文化,倡导中国学者起到文化自觉的带头作用。

  答案:

  1、B

  2、D

  3、D

“微博”阅读答案12

  ①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②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③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④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

  【问题】

  11.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2.第②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11.(3分)①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1分)

  ②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1分)

  ③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1分)

  12.(2分)作比较,具体鲜明地(1分)说明了现代社会中微博带来的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1分)。

“微博”阅读答案13

  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9分)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出现于20xx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 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 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20xx年第11期,有删改)

  17.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答:

  18.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7.答:能够创造并迅速传播信息;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还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

  18.答:举例子、打比方。

  19.答:不能,因为微博还有其他用途,若删去过于绝对,这样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微博”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微博①,能够基于用户的关系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获取。截至20xx年1月,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于普通人来说,微博关注的友人大多来自事实的生活圈子,用户的一言一行不但起到发泄感情,还起到了记录思想的作用。

  [注]①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个人在互联网上开通的小型网络空间,能够发表文章、发布信息。

  (1)“微博”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依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3分)

  (2)你对“微博”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参考答案:

  17.(10分)

  (1) “微博”是一个由简单词汇构成、在众多普通间传达情感、交流信息的平台。(3分。“简单词汇构成”,1分;“在众多普通人间传达情感”,1分;“交流信息”,1分。只答“微博是个传达情感的平台”或“微博是个交流信息的平台”,给1分。)

  (2)示例一:“微博”的流行有积极意义。首先,微博只言片语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其次,人们通过微博能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朋友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微博能够及时有效地分享、交流和获取信息,让我们与世界保持通畅的联系。因此,“微博”流行有积极作用。

  示例二:“微博”的流行有其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微博的词汇构成简单,采用与现代汉语正常表达不一样的形式,影响了汉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微博过多把重点放在关注普通情感上,使公众的视野变狭小;此外,微博作为一个简便的信息交流平台,混杂大量信息,不利于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并影响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微博”流行有消极作用。

  (7分。观点明确2分;阐述内容3分;阐述简明、连贯2分)

“微博”阅读答案1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来源:ZXXK]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

  B.微博“ 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般都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博主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1.A(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

  2.C(“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

  3.D(“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微博”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微博粉丝阅读答案

2.《微博与微信》阅读答案

3.“微博”时代来临 阅读答案

4.婆媳微博过招阅读答案

5.《从微博到微信》阅读答案

6.《今天你“微博”了吗》阅读答案

7.《今天你微博了吗》阅读答案

8.《从微博到微信》的阅读答案

上一篇:《电磁辐射》阅读答案 下一篇:《“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阅读答案